當下,在一些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,婚俗“禮節”名目繁多,相互攀比。彩禮錢動輒十幾萬元甚至數十萬元,結婚當天臨時加價“下車費”“改口費”這類新聞時有報道,不少家庭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?!斗ㄖ稳請蟆方請蟮懒撕幽匣樗赘母飳嶒灩ぷ鬟M展,該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稱,“婚俗改革的目標是達到‘零彩禮’、節儉辦婚事”。
大多數習俗背后都有經濟動因,彩禮現象同樣如此。在古代,女性依附于男性,家庭依附于家族,女性嫁到夫家,與自己原生家庭的經濟權利與義務都切斷了,既不享受繼承權,也不承擔贍養義務。女性成為夫家的勞動力,要承擔起為夫家勞動、贍養、撫育孩子等責任,當然,也會繼承夫家的財產。對原生家庭而言,養一個女兒,的確意味著是一件“虧本生意”,自然就要補償,這就是彩禮的由來。新中國成立以后,強力移風易俗,彩禮也逐漸減弱了、消失了。
到了現代社會,女性獨立,家庭也從大家庭形式變為了小家庭。結婚并不改變女性與原生家庭的經濟聯系,工作收入歸了自己,贍養與繼承義務仍然存在,就不存在夫家補償女方的原因了。
那么,為何彩禮反而重新興起了呢?
首先,是因為中國人富裕了。有錢了,人總會追求一些儀式感,很多傳統習俗都在復蘇,比如過年燒頭香、辦喪事,都在向傳統復蘇。這是彩禮重新興起的前提。畢竟,大家都窮的時代,也都拿不出彩禮。
其次,高房價使得彩禮成為一種必要。年輕人結婚自然要一套房子,這不僅是觀念問題,也是實際問題,在中國,很多權利是與房子相關的。年輕人才工作沒多久,自然要靠父母,不過,本應是年輕男女雙方父母的事,為何只是男方家庭發愁?換一個角度,有彩禮自然有嫁妝,為何現在都是天價彩禮的新聞,天價嫁妝的新聞卻很少?
這是因為性別比例失調。
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,從適婚年齡段人群性別比來看,剛剛步入適婚年齡的20—24歲,性別比高達114.61,25—29歲年齡段性別比為106.65,30—34歲性別比為101.28?!稗r村大齡男青年擇偶難”“鼓勵女青年留在家鄉”“暖農村大齡男被窩工程”,這些社會新聞都反映了農村男青年擇偶難的問題。男多女少讓婚戀競爭日益激烈,女性就有了要價空間,在婚姻市場上,女方家庭要看男方家庭的經濟條件。是不是在縣城有房,能不能支付高彩禮,都是女方家庭考量的重要因素,競爭之下,彩禮就越來越高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我國男女性別比最失衡的年齡段是10-14歲(119.10)與15-19歲(118.39),待到他們進入適婚年齡,男青年結婚會更難。
彩禮還有地域原因。父母對子女代際責任重,要承擔孩子婚姻的責任,自然會為子女結婚做好經濟準備,這加強了婚姻中攀比的水平,彩禮就水漲船高。如果代際責任輕,父母覺得子女婚姻主要是他們自己的事,年輕人本身經濟實力差一些,婚姻攀比的水平就小。一般來說,華北、中原地區父母的這個責任重,所以彩禮也高;相對而言,西南地區父母對子女的責任比較小,彩禮就少一些。不過,當房價昂貴的時候,年輕人是無力承擔的,這反過來就加大了父母的責任,這就是所謂的“六個錢包”買房。
我們解決問題,一定要找到現象背后的原因。彩禮習俗背后是觀念,觀念背后是性別比例失調與房價現實,這才是推動彩禮不斷上漲的根本原因。